五年感情的剖白。皮埃洛与女友出走,为的是要摆脱沉闷乏味的中产生活。前路纵然茫茫,但却充满无尽的自由,可是无拘的生活却暗藏感情危机,二人愈走愈远,关系愈是疏离。 戈达尔的《狂人皮埃洛》(Pierrot Le Fou,1965)可能过于经典了。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和安娜卡里娜(Anna Karina)扮演的这对亡命情侣比起好莱坞的邦妮和克莱德,贝尔蒙多显得像个知识分子,因为他喜欢记日记,爱写作,崇拜大海;而安娜卡里娜则显得像个艺术家,因为她能歌善舞会模仿会撒谎。当他们俩人最后逃亡到一个岛上时,他们就向美国旅游者卖艺,给他们表演"越战"。安娜扮演越南村姑,贝尔蒙多演趾高气扬的美国大兵,他们把燃烧的木柴丢进海里表现飞机被击沉 当他们拿了钱走时,他们就高呼"打倒约翰逊!肯尼迪万岁!"搞得这些美国旅游者大呼:"共产党!" 本来,戈达尔是想让当红明星理查伯顿(Richart Burton)和西尔维亚瓦妲(Sylvie Vartan)来扮演这对情侣的,但是后来戈达尔认为伯顿已经太好莱坞化,所以换了两个道地的法国演员,"之后,情形就彻底两样了"。戈达尔在里面用了许多大师手法来表现这对一起出逃的情侣的爱和恨,比如他用了很多雷诺阿和毕加索的画来表现他们之间的对话,用音乐、墙纸和香烟来表现两人的情绪。可是,这对情侣的志趣太不一样,谁也不愿妥协,安娜执意"回到人间,回到可以唱歌跳舞的地方",并坚持要去找她的"兄弟",其实是她真正的情人。最后,贝尔蒙多杀死了安娜,把自己的脸涂成蓝色面具一样,在身上绑上炸药引爆,在"永恒的爱"中和安娜汇合。 在谈到这两个角色时,戈达尔说:"安娜代表了一种活跃的生活,贝尔蒙多则是沉思的生活,他们的对比构成了对话。"所以,戈达尔匠心独运地让贝尔蒙多的"旅行记"把影片分章分节,并在象征的意味上表达了对支离破碎的思绪的一种组合和镶拼。以这种极其经典的笔触,戈达尔毫不留情地嘲弄了好莱坞的"不假思索",嘲弄了好莱坞的杀手和导演,他说:"美国人很会讲故事,法国人可能不太行。但是所有的大师之作都来自一个误解,观众喜欢西区柯馑的〈惊魂记〉是因为他们以为西区柯馑要给他们讲个什么故事。〈狂人皮埃洛〉不是真要讲什么"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甚至,这算不上是一部电影,只是一个要成为一部电影的企图。"的确,从贝尔蒙多带着安娜上路,我们除了含糊地知道安娜要找她的"兄弟情人",知道他们在茫茫然地逃亡,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到底要什么或者要乾什么。诱发他们成为狂人的因素,如同加缪的〈局外人〉里的那一束阳光,根本算不上什么原因。他们只是随随便便地拿起了枪成了一个杀手,就像〈断了气〉中的密萨鲁,因为莫名其妙地把警察杀了,只好逃逃逃。正是在这一点上,杀人和爱情呈现出格式塔的真正同构:做这两件事都不需要什么外部的理由。就此而言,〈邦妮和克莱德〉的著名广告词--"他们年轻,他们相爱,他们杀人"--倒是完美地体现了"相爱"和"杀人"的无缘故,或者说,互为因果。
我也来说说:
友情提示:请勿长时间观看影视,注意保护视力并预防近视,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E-mail:mp4a67@yeah.net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相关站点搜索的资源,本站只提供web页面信息,下载链接为自动生成的伪链接。